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医学心悟》)
组成:法半夏 12g、白术 15g、天麻 10g、茯苓 15g、陈皮 10g、甘草 6g、生姜 3 片、大枣 5 枚。
功效: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加减:痰热者加胆南星、黄芩;脾虚加党参、黄芪。
名家经验:国医大师路志正提出 “痰湿致眩” 理论,常用此方合泽泻汤(泽泻 30g、白术 15g)增强化湿利水之功,针对耳石复位后仍有头重昏沉感者疗效显著。
2. 肝阳上亢型症状:眩晕耳鸣,头胀头痛,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天麻 10g、钩藤 15g(后下)、石决明 30g(先煎)、栀子 10g、黄芩 10g、牛膝 15g、杜仲 12g、桑寄生 15g。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安神。
加减:兼阴虚加生地、白芍;头痛甚加夏枯草、菊花。
名家经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蔡氏妇科传人蔡小荪曾用此方配合磁石(先煎)、珍珠母(先煎),增强重镇潜阳之效,治疗耳石症伴高血压者。
3. 气血亏虚型症状:眩晕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济生方》)
组成:党参 15g、黄芪 20g、白术 12g、当归 10g、龙眼肉 15g、茯神 15g、远志 10g、酸枣仁 15g。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加减:血虚甚者加熟地、阿胶;气虚加人参(另煎)。
名家经验:国医大师周仲瑛提出 “久病入络”,在此方基础上加川芎 10g、桃仁 10g,兼顾活血通络,改善内耳微循环。
4. 肾精不足型症状:眩晕久发,耳鸣如蝉,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阴虚)或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肾阳虚)。代表方:左归丸(肾阴虚,《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 20g、山茱萸 12g、山药 15g、枸杞 15g、菟丝子 15g、鹿角胶 10g(烊化)、龟板胶 10g(烊化)。
功效: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右归丸(肾阳虚,《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 20g、山茱萸 12g、山药 15g、枸杞 15g、菟丝子 15g、鹿角胶 10g(烊化)、肉桂 6g、附子 6g(先煎)。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止遗。
名家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士贞教授治疗耳石症恢复期肾精不足者,常用左归丸加磁石 30g(先煎)、五味子 10g,增强补肾纳气、宁神定眩之效。
5. 瘀血阻络型症状:眩晕时作,痛有定处,耳鸣如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 10g、红花 10g、川芎 10g、赤芍 12g、麝香 0.1g(冲服,或用石菖蒲 15g 代替)、老葱 3 根、生姜 3 片。
功效: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加减:兼气虚加黄芪 30g;兼痰湿加茯苓 15g、陈皮 10g。
二、名家特色验方干祖望教授止眩方
组成:天麻 10g、钩藤 15g(后下)、泽泻 30g、白术 15g、茯苓 15g、生牡蛎 30g(先煎)、磁石 30g(先煎)、炙甘草 6g。
功效:平肝熄风,化痰利水,适用于耳石症急性发作期,眩晕伴恶心呕吐者。
黄煌教授八味解郁汤加减
组成:柴胡 10g、黄芩 10g、法半夏 12g、厚朴 10g、茯苓 15g、苏梗 10g、枳壳 10g、白芍 15g。
功效:疏肝解郁,化痰除眩,适用于耳石症伴焦虑、情绪紧张者(肝郁痰阻证)。
李佃贵教授浊毒理论方
组成:茵陈 15g、黄连 6g、栀子 10g、茯苓 15g、泽泻 15g、苍术 10g、黄柏 10g。
功效:清热化浊,解毒除眩,适用于痰湿化热、浊毒内蕴型耳石症。
三、外治法与辅助疗法针灸治疗
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足三里。
配穴:痰湿加丰隆;肝阳上亢加行间;气血虚加脾俞、胃俞。
操作:针刺平补平泻,留针 20 分钟,每日 1 次。
耳穴贴压
取内耳、肝、肾、脾、神门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 3-5 次,每次 1-2 分钟,增强止眩效果。
手法辅助
部分中医医师在耳石复位术后,配合颈部推拿(如点按风池、天柱穴)、头部穴位按摩(如揉百会、太阳),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气血循环。
四、注意事项辨证论治为核心: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需由医师根据舌脉、症状明确证型后开具方药,不可自行照搬方剂。
结合西医复位:耳石症的首选治疗为手法复位(如 Epley 法),中药可作为复位后改善症状、预防复发的辅助手段。
疗程与调护:一般需服药 2-4 周,同时注意避免剧烈体位变动,保持情绪稳定,饮食忌肥甘厚味、生冷辛辣。
如需使用上述方剂,建议先至正规中医院耳鼻喉科或中医科就诊,明确诊断及证型后,在医师指导下规范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